学院新闻 | 我校智力援疆小组团成员黄晓俊教授一行到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进行学术交流

发布时间:2024-12-20浏览次数:10


按照学院第四届学术交流月活动安排,1023日至25日,我校智力援疆创新拓展人才计划——“小组团”“电子信息学科与科研能力提升团队”黄晓俊教授一行到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作学术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学院全体教师、研究生和培优班学生等共计8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分别由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物理系主任帕尔哈提江·吐尔孙教授和教研室主任赵方博士主持。

帕尔哈提江·吐尔孙和赵方主持报告会

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杨河林教授作了题为“电磁超表面传感器的设计与特性研究”的报告。报告中,杨河林教授介绍了电磁超表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电磁波的调制机制和设计原则,阐述了超表面传感器的设计方法。杨教授表示,通过不断的材料创新和结构优化,电磁超表面传感器有望在未来的智能传感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光学成像、生物医学检测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杨河林教授作报告

西安科技大学黄晓俊教授作了题为“电磁超表面在矿井通信中的应用”的报告。黄晓俊教授表示,电磁超表面传感器技术在实现智能煤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杨河林教授所做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应用。针对煤矿井下复杂的环境,利用电磁超表面技术能够在矿井巷道中实现5G无线信号的增强和补盲,实现全矿井5G无线通信全覆盖,并且,通过能量选择表面可以对功率信号进行选择,滤除环境产生的高功率电磁场对传感器的影响,保障数据能够准确安全的传入地面调度中心,为实现煤矿无人开采提供了的安全稳定的通信保障。


中国地质大学郭林燕副教授作了题为“探地雷达新天线技术”的专场学术报告,郭教授表示,电磁超介质具有独特的电磁调控性能,利用其新颖的电磁特性,如异常的折射、反射和透射,能够显著提高探地雷达天线的性能,这种技术能够在保持天线小型化的同时,兼顾阵列辐射能力的增强,从而满足实际应用中对天线尺寸和性能的双重需求。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电磁超介质的探地雷达天线技术有望在地球物理探测、矿产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郭林燕教授作报告

我院师生听取报告

报告结束后,三位专家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交流,耐心地回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细致地解释了报告中的专业术语和实验数据,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心得和经验,鼓励师生们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院师生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为学院相关科研方向带来了有益启示,催生出多个潜在的合作意向,为我院与智力援疆小组团在科研项目深度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